投资,是一场长期的修行,它不仅仅是数字游戏,更是心态和智慧的较量。在硅谷王川的笔下,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故事,以及他们对待财富和成功的独特见解。
思科的故事
1986年,思科公司的创始人Sandy Lerner和Leonard Bosack,在斯坦福校园里,凭借一台路由器,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路。尽管他们的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,但在寻找投资时,却遭遇了75家风投公司的拒绝。最终,红杉资本的三百万美元投资,让他们得以继续前行。
思科上市与创始人的选择
1990年,思科上市,股价一路上扬。然而,两位创始人因为与管理层的矛盾,上市当年就离开了公司,并卖掉了自己三分之二的股份,套现了一点七亿美元。如果他们当时保留了一半的股份,按照思科当前的市值,那部分股份的价值将是765亿美元,这是一个450倍的差距。
躺平的智慧
王川在文章中提到,躺平并不是放弃,而是一种策略。在指数增长的投资中,最大的回报往往在后面几年。因此,留一半不动,享受潜在的未来指数增长的红利,是一种明智的选择。这种策略不仅适用于投资,也适用于创业和个人成长。
巴菲特与芒格的故事
巴菲特和芒格在六十年代还有一个合伙人,Rick Guerin。Guerin因为急于求成,不愿躺平,最终在1974年的大熊市中,被迫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伯克希尔股份。如果他当时选择躺平,现在那些股份的价值将达到170亿美元。
英伟达的联合创始人Curtis Priem
Curtis Priem在2003到2006年间卖掉了自己所有的英伟达股份,捐给了自己的大学母校。如果他当时留下一半的股份,享受潜在的指数增长的福利,到现在至少值350亿美元。
有扩展性的技能
王川强调,有扩展性的技能或资产,才能让你笑到最后。从零到一的创业非常辛苦,风险也很大。而一个轻松的发财方法是,在某个东西实现了零到一的突破之后,等待它从一到一万,甚至一亿的远景。
躺平者的思考
躺平者需要思考的是能量(金钱,人才等)流动的大方向,如何能在能量流向的必经之处寻找捕获能量的最佳着力点。这种思考不需要特别精确的时间上的判断,也不涉及主观的追赶和推动,对自身消耗也很小。
不愿躺平者的困境
不愿躺平者,因为无法承受无所事事的长时间等待,因为需要立刻见效的行动以摆脱窘迫的现状,就开始主观的追赶和推进,这样很快让自己的精力和资源捉襟见肘。
躺平的智慧
王川在文章中提到,躺平的意思是,大部分时间保持在一种低能耗和蛰伏的状态,偶尔忙忙碌碌(高能耗),是为了之后更好的躺平。但没有看清楚之前,切勿盲目切换到高能耗的状态,那样大概率会快速破产。
躺平者的优势
成功的投资者就是有能力承受别人无法承受的虚幻的心理痛苦,以避开别人被迫承受的实实在在的肉体痛苦。这实际上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。但需要无穷的勇气,不怕麻烦,持续深刻自我解剖,修正自己的各种错误思维模型。
躺平者的障碍
阻止多数人采用这个策略的障碍是:一,本金太少,五年甚至十年也很难见到明显的效果;二,总是常常有看似更好的短期机会,引诱或者刺激你不躺平,去“拔剑而起,挺身而斗”。三,周围一大群没有经验的人长时间对你无情的嘲笑。
躺平者的未来
宁要枯燥等待时的虚幻(但实际上可以调控的)的心理痛苦,也不要被迫干活时的实实在在的肉体痛苦。心理痛苦可以通过调整思维模型来化解和适应,肉体痛苦则完全无法躲过。